GMP-细胞治疗产品附录意见稿发布!
GMP-细胞治疗产品附录意见稿发布!
GMP-细胞治疗产品附录意见稿发布!
埃及横跨亚,非两洲,地缘优势明显,可以辐射中东、北非甚至欧洲。其人口数量已突破1亿,是中东北非地区人口最多的国家,在该地区有广泛的影响力。
从 2015 年约堡峰会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到 2018 年北京峰会宣布重点实施“八大行动”,医药卫生已成为中非合作的重点领域。尤其是在塞内加尔刚刚结束的中非合作论坛,习近平主席宣布,作为《中非合作 2035 年愿景》首个三年规划,中非将共同实施“九项工程”,而卫生健康工程位列首位。
6月8日,经过精心设计和改版升级,由浙江省商务厅牵头,与浙江时代国际展览服务有限公司和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2021浙江出口网上交易会”再度上线“泰国、印尼站-天然提取物专场”。
5月11日,经过精心设计和改版升级,由浙江省商务厅牵头,与浙江时代国际展览服务有限公司和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2021浙江出口网上交易会“再度上线”澳大利亚、新西兰站-制药原料“专场。
4月13日,经过精心设计和改版升级,由浙江省商务厅牵头,与浙江时代国际展览服务有限公司和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2021浙江出口网上交易会“再度上线”美国、加拿大站-精细化工“专场。
3月5日,经过精心设计和改版升级,由浙江省商务厅牵头,与浙江时代国际展览服务有限公司和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2021浙江出口网上交易会”再度上线“日、韩站-天然提取物”专场。
“第二十届世界制药原料中国展”暨“第十五届世界制药机械、包装设备与材料中国展”(CPhI & P-MEC China 2020)于2020年12月18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圆满收官。作为制药行业翘首以盼的年末巨献,CPhI & P-MEC China凭借其品牌号召力、高质量的展商阵容和会议活动,吸引线上线下共计46,157人次观众倾情参与,其中包括5,105位远在海外无法亲临现场的线上展会用户,为全产业链搭建了高端多元、“展”“网”深度融合的一站式商贸交流平台。
近年来,随着中国与非洲各领域合作稳步推进,中非医药合作逐渐成中非合作的热点之一,非洲市场也成为中国医药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重点区域之一。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使得中非医药合作短期内遇到不少困难,但进一步凸显了医药合作的重要性,中长期仍看好。医药企业作为中非医药合作的主力军,制定合适的市场战略,化“危”为“机”,才能推动中非医药合作实现更好发展。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尤其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制药业砥砺奋进,整个医药产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在中国制药史上,还是在世界制药史上,这都是一部了不起的奋斗史。我们通过深入一线感知产业变迁的温度,挖掘我国医药全球化数十年蹄疾步稳推进对外贸易与合作的经验和做法。既素描了整个产业成长的烦恼、转型的艰难,又记录了医药产业国际化苦练内功的自我进化过程。新时代,中国医药产业正由高速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中国医药产业国际化将迈上新的发展阶段。近五年,国产创新药捷报频传,中国创新领军企业开始迎来第一波收获期,有些企业甚至在跨入世界TOP50的道路上已有突破。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离诞生世界级药企还有多远?
2020年6月22日,恒瑞医药迎来高光时刻——股价再创历史新高,其市值成功突破5000亿元,已接近拜耳的市值,再往前就是比肩吉利德。从这个角度讲,恒瑞与市值TOP20的全球药企已同台PK。从2000年上市至今,股价累计涨幅170倍。20年恒瑞申请了800多项发明专利,有近300项为国际专利。仅2019年就新申报6个1类创新药,提交了63件国际PCT申请。
2020年6月,据港交所披露,先声药业携近50款处于不同开发阶段的在研创新药产品在港递交IPO上市申请。这是其2014年在纽交所完成私有化后,再次谋求上市。而在2020年7月10日,复星医药发布了关于其控股子公司Gland Pharma Limited分拆及境外上市的进展公告,拟在印度证交所及孟买证交所上市。这家位于印度海德拉巴的子公司是印度首家获美国FDA批准的注射剂药品生产企业。公司虽在印度,但90%的销售收入来自欧美市场。2017年10月,复星医药以10.91亿美元收购其74%的股权曾轰动一时。本次分拆上市将为Gland Pharma提供独立的融资平台,也有利于复星医药的业务发展,增加经营及财务透明度并提升企业管治水平。
中国制药国际化近30年,不少先行者对这句极富哲理的观点深有所触。1994年,刘殿波、杨荣兵、袁会先3位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共同创建了绿叶制药。20多年如一日,绿叶人国际化初心不变,而绿叶制药的海外拓展已走在前列,业务遍及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有多个自主研发的新药已在美国、欧洲进入新药上市申请阶段,即将迎来在国际市场的上市收获期。
“made in China”,在全球医药产业链中,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人关联到“便宜”“低质”的标签。然而近十年来我国医药产业大而不强的印象正在被打破。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对外贸易砥砺前行、跨越发展,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70年发展历程。其中,医药对外贸易在近20年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海关数据显示,2000年-2019年我国医药出口总额从38亿美元增至738.3亿美元,增长近20倍。中国医药贸易发展速度惊人,成就令人瞩目,中国现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原料药生产和出口大国,而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原料药出口后被生产成制剂销往全球,几乎看不到原料药企业的影子。制剂就大不相同,出口到国际市场消费者直观上就能看到。中国制剂的品牌在海外市场已实现从无到有,但被广泛认可还需要时间积淀。”
本世纪初,我国原料药行业大宗原料药产品产能周期性过剩,附加值低的结构性矛盾逐渐表现出来,原料药企业在国内外市场均面临挑战,如何转型升级是产业界亟待面对的现实考题。低附加值的大宗产品在环保压力下面临减产、限产、停产的困境,绿色工艺带动下的高品质特色原料药成为我国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策略之一。
新冠肺炎持续蔓延,不断挑战着医药供应链的稳定,与此同时也让全球医药产业链、供应链“抱得更紧”,中国医药国际化注入新内涵。特殊时期,我们审视过去与现在,更待探寻下一个十年的种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