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2.2020 16:51
近年来,随着中国与非洲各领域合作稳步推进,中非医药合作逐渐成中非合作的热点之一,非洲市场也成为中国医药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重点区域之一。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使得中非医药合作短期内遇到不少困难,但进一步凸显了医药合作的重要性,中长期仍看好。医药企业作为中非医药合作的主力军,制定合适的市场战略,化“危”为“机”,才能推动中非医药合作实现更好发展。
合作现状:援助先导、贸易主导、投资引导
一、对非医药卫生援助发挥了先导作用。
中国医药产品正是借着对非援助逐步走进非洲市场的,并凭借其物美价廉的品质逐步为非洲普通民众所认可,品牌形象也逐步建立。
一是为非洲普通民众接触中国医药产品提供了最直接渠道。中非医药合作可追溯至1963年首支援非医疗小组。据公开信息统计,中国目前援非医疗人员遍布非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救治了约2.7亿名非洲患者。以青蒿素为代表的不少优质中国医药产品正是通过援非医疗队,为救治众多非洲病患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当地民众所熟知。
二是给中非医药合作树立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品牌形象。据公开数据显示,中国对非已援建近30所医院和30个疟疾防治中心,提供8亿元人民币的医疗设备物资和抗疟药品,培训医护人员超过3000名,实施 “非洲人才计划”,派遣500名妇幼专家,帮助非洲国家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婴幼儿死亡率等。中非医药合作为提升非洲国家自身公共卫生能力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给中非医药合作造福非洲民众提供了更多机遇。为帮助西非国家抗击埃博拉疫情,中国于2014年向疫区提供了总额为7.5亿元人民币的援助,向疫区国派出医疗人员和专家累计超过1000人次,并在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分别援建了生物安全实验室和治疗中心,为抗击埃博拉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政府已向53个建交国及非盟提供多批抗疫物资援助,派出5个医疗专家组,常驻非洲的46支医疗队也积极支持当地抗疫工作,为非方来华商业采购医疗物资提供便利,积极落实G20缓债倡议等。此外,中国在非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踊跃为非洲国家捐赠抗疫物资及钱款等。
二、中非医药贸易发挥了主导作用。
相对来说,中非医药贸易参与难度低、见效快,涉及参与企业数量最多,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将占据主导地位。
一是医药贸易在双边贸易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据统计,2019年中非医药贸易额由2010年的约13.1亿美元增至约29.31亿美元,同比增长20.17%,十年间增长2倍多,远高于同期中非贸易2.21%的增长率。根据最新统计,2020年1-6月,在中非贸易整体下滑情况下,中非医药贸易额实现逆势增长,至16.02亿美元,同比增长13.99%。
二是医药贸易已成为中国与非洲主要国家经贸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埃及、南非、尼日利亚、肯尼亚、阿尔及利亚、坦桑尼亚等非洲主要国家一直是中国在非的主要医药贸易伙伴国,年进出口总额均超过1亿美元,且成为其进口药品的主要来源国之一。
三是医药贸易是参与企业数量最多的合作领域。相比对非医药援助和投资,参与医药贸易的企业数量最多。据统计,从事对非医药贸易的企业由2010年的5000多家升至2019年的1万多家;2020年上半年企业数增至近8000家,同比增长10.7%,完成出口额约16亿美元,同比增加14.34%。
三、对非医药投资发挥了引导作用。
对非医药投资更多体现了非洲市场的主要需求,以及非洲国家发展本国医药产业的意愿,是未来中非医药合作的期待方向。
一是紧贴非洲市场产品需求。众所周知,非洲疾病高发,缺医少药,中国医药企业在非投资更多集中在抗疟药品等需求量较大的产品领域。例如,复星医药、昆药集团等积极在非洲建设销售网点,设立子公司或办事处,旗下青蒿素类抗疟药品已为非洲抗疟的明星产品。
二是与非洲国家发展本国医药产业的意愿相结合。在非洲开展药品本地化生产,既是中国医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选择之一,也是非洲国家发展本国医药工业的意愿,二者的有机结合不仅给当地带来了就业及税收,也降低了民众用药负担。例如,人福药业非洲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用工本地化率达90%以上,并使当地药价下降了30%;上海医药在苏丹投资的医药公司,生产的抗生素类药品以及青蒿素类系列抗疟产品不仅在当地销售良好,且已出口至非洲其他国家。
三是与传染病防控相关的合作成为热点。非洲是传染病高发区域,与传染病防控相关的合作成为当下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合作热点。例如,中国华大集团于今年9月在埃塞俄比亚投产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生产厂,设计年产能为600至800万人份,填补了该国无法生产试剂盒的空白;旗下的华大基因也于今年9月与安哥拉政府合作建成5座“火眼”新冠病毒检测实验室,日检测3000份样本,提升了安哥拉病毒检测能力。
合作展望:短期遇到困难,中长期仍看好
自今年2月埃及报告首例确诊新冠肺炎病例后,疫情逐步扩散至非洲54个国家。根据非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ACDC)统计,截至2020年11月19日,非洲新冠确诊病例突破200万,死亡病例超4.8万。
受疫情影响,非洲外来投资减少,大宗商品出口下挫,财政赤字扩大,医疗卫生系统面临考验。根据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UNECA)今年3月发布的报告预测,非洲今年经济增速将从预期的3.2%降至1.8%;另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预测,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今年经济萎缩3%。疫情带来的负面效应叠加非洲国家政策波动大、营商环境欠优、产业配套薄弱以及市场购买力低等不利因素,中非医药合作面临新的挑战。
目前,中非医药合作短期内不同程度地遇到了人员往来受限、物流运输不畅、债务违约风险增大、投资延缓以及在营项目限工限产等困难。然而,综合分析政策、市场两个从层面,中非医药合作的基本面利好仍未改变,中长期仍看好。
一、政策层面:政策红利将持续释放。
从非洲国家层面看,非洲国家越来越重视本国医药工业发展。据非盟统计,科特迪瓦、埃塞俄比亚、加纳、肯尼亚、摩洛哥、南非等国均明确把医药行业列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予以重点支持。
从区域合作层面看,作为非洲区域一体化走在前列的区域组织,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SADC)、东非共同体(EAC)、东南部非洲共同市场(COMESA)和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ECOWAS)均把制药业列入本区域发展规划,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在《2063年议程》框架下,非盟鼓励成员国加强协作,在扩大卫生健康领域的财政支出的同时,采取措施鼓励私人投资该领域。此外,于2019年正式实施的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可在资金投入、政策协调、统一市场建设等领域为非洲国家本土医药工业发展提供助力。
从国际合作层面看,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工发组织、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全球基金等国际机构,均把药品生产列入各自支持非洲发展的计划或项目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自2000年成立的中非合作论坛机制,一直是中非医药合作的主要推动力量,在政策支持、资金配套、人力资源和项目对接上发挥了主导作用。其中,约翰内斯堡峰会、北京峰会上宣布的医药领域后续举措将继续发力;2021年将召开新一届合作论坛,有望给中非医药合作加码更多优惠政策。
二、市场层面:非洲医药市场基本盘仍较稳固。
一是非洲经济有望迎来复苏,托底非洲医药市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日发布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经济展望》报告显示,2021年该地区经济增速有望回升至3.1%左右,2022至2024年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二是非洲医药需求基本面短期内不会有较大改变。受限于非洲本土制药产业发展水平,非洲药品仍将依赖进口。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统计,非洲有97%的药品来自非洲之外的地区,仅有3%的药物是本土生产。
三是非洲医药市场规模中短期有望进一步扩容。根据麦肯锡疫情前的研究数据,非洲制药市场规模2020年预计将升至650亿美元。医药产品作为抗击疫情的刚需产品,其需求中短期将放大。根据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发布的报告,非洲国家因抗击疫情需要,医疗支出将增加106亿美元。此外,国际社会对非抗疫援助,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对非公立采购市场的增容,涉及个人防护、诊断试剂等产品。例如,全球基金作为国际医药公立市场主要买家,曾紧急采购超过1800万个核酸检测试剂套件,无偿分发给非洲和其他地区的中低收入国家。按照全球基金计划,其在一年内购买诊断试剂的预算为19亿美元。今年9月底,世界卫生组织和全球基金等机构共同宣布,再向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中低收入国家提供1.2亿个抗原快诊试剂。其中,全球基金将提供5000万美元的初始资金用于购买1000万个抗原快诊试剂。
四是市场主体合作动力进一步增强。受疫情影响,非洲国家发展本国医药产业的意愿进一步增强,有望加速推动出台更多利好政策。此外,与防控疫情相关产业也得到市场青睐,相关合作投资需求也将逐步释放。
合作建议:合适的市场战略是关键
在新冠疫情时期,医药企业作为中非医药合作的主力军,如何规避疫情负面影响,把握发展机遇,化“危”为“机”,实现中非医药合作更好的发展,制定合适的市场战略是关键。
一、政策层面:战略布局紧跟政策利好。中非医药合作起步晚、基础弱,对政策敏感度高。习近平主席在今年5月召开的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上宣布,中国将建立30个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加快建设非洲疾控中心总部,助力非洲提升疾病防控能力;在6月召开的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上表示,中非将加快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并将合作重点向健康卫生等领域倾斜。把握中非共克时艰、建设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政策大趋势,充分发挥利好政策对具体合资合作项目的指引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产品策略:紧贴非洲市场需求并适当前瞻。截至目前,非洲感染人数占比及死亡率较其他国家和地区仍属低水平,新冠确诊和死亡病例占全球总数比例均不到4%。外界观察认为目前非洲疫情总体已进于平稳期。然而,非洲医疗基础设施薄弱,加之检测能力不足、防控不到位等因素,不排除疫情恶化的可能。根据非洲疾控中心最新观察,非洲国家疫情在经历9月回落并趋于稳定后,部分国家出现上升势头。可以预见,为防范疫情扩大,与疫情防控相关的个人防护用品、检测试剂、消杀等产品在一段时期内仍将走俏。同时,非洲国家也十分关注新冠疫苗的研发,具备价格低廉、方便存储、易于运输和接种使用的疫苗产品市场前景十分看好,有关方面可提前做好布局。此外,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非洲超过90%的医疗器械产品均依赖进口,医疗设备和一次性耗材相当短缺,可结合具体区域和国别实际配套情况,选择准入门槛低、技术含量适中和市场需求较大的产品,开展投资合作。
三、市场选择:主要国别市场仍须深耕细作。非洲国家众多,政策法规多样,市场割裂明显,需要发挥重点国别的区位优势和辐射作用。总体看,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埃及、肯尼亚、乌干达、南非等国在政策环境、人口规模、工业水平、市场容量、营商环境、区位优势、准入限制及合作意愿(特别是疫情防控)等方面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可在品牌建设、渠道营销、社会责任等方面深耕细作,发挥引导示范作用。
四、拥抱创新:用创新解决合作中的难点。2019年召开的首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在政策交流、项目洽谈、成果展示和机制建设等方面成果丰硕,给包括医药合作在内的中非各领域合作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今年9月湖南自贸试验区开始正式建设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在中非跨境人民币结算、易货贸易、经贸孵化、供应链金融支持、综合服务以及物流通道等方面进行创新建设。此外,以网上中非经贸博览会、Kilimall为代表的线上合作平台发展势头良好。综合看,先行区建设可在机制体制、线上平台可在供需对接及物流交通等方面为中非医药合作中遇到的投融资、供需对接、物流准入等方面的难点问题提供新的解决路径。
五、资源整合:借力国际组织、金融机构和行业组织等资源。非洲医药市场有其自身的特点,发挥国际组织、行业协会、投融资机构以及细分领域龙头企业的资源整合优势,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是深耕非洲医药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比如,在开展具体合资合作项目时考虑注重借助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在适配国际标准方面的便利,使用中非发展基金、丝路基金等投融资机构的融资支持,利用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等行业组织的国际合作平台、国内外政策协调及产业资源,探讨联手深圳迈瑞、东软医疗、华大基因、上海医药、人福药业等走在对非合作前列的企业,结合我产业优势及非洲市场需求,开展医院、产业园区等项目可研、运营及其他业务的合作。
“市场开拓、药政先行”。为帮助企业更好地开拓非洲市场及参与国际公立市场采购,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将于2020年12月16-17日在上海举办“2020年CPhI中国与世界国际药政答疑会”。届时,将邀请世界卫生组织预认证团队,以及原世卫组织检查员Ian Thrussell、北京大学药物信息与工程研究中心IPEM顾问张华等专家和学者,介绍有关国际认证情况并回答参会企业的问题。有关参会注意事项如下:
1. 日程仅供参考,请以实际执行为准;会议语言:中英文,配有翻译。
2. 会议收费:680元/人,原则上不接受现场报名。请携带身份证参会。
收款单位: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
开户银行:工行北京禄米仓支行
帐 号:0200214619000048833
汇款备注: 2020药政答疑会
开票信息及邮寄地址请发至:zhangxiaohui@cccmhpie.org.cn
3. 请扫描右侧太阳码报名。
4. 联系人:
张小会 0086-10-58036325 邮箱:zhangxiaohui@cccmhpie.org.cn
荣 嫡 0086-10-58036267 邮箱:rongdi@cccmhpie.org.cn